中古读书会2022年待选书单 Public
Created and curated by 山月
-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音”。
-
-
生命政治的诞生 by 莫伟民, 赵伟, Michel Foucault (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
5 stars
此譯本系2018年11月中文译本的2019年5月3刷本。
米歇尔•福柯展示了18世纪的政治经济如何标志着一种新的治理理性的出现——以更少的治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他开始分析这种自由主义治理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其目的是描述一种政治合理性,在其中,生命和人口的各种具体问题被提出。用福柯的话说:“将自由主义作为生命政治的总体框架来研究。”
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当今世界面临着什么样的治理危机,导致了什么样的自由主义治理的改革?正是为了回应这一诊断任务,福柯研究了20世纪两支自由主义流派——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和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这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授课过程中和当代史领域中唯一一次涉及该主题。
-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by Magaret Macmillan, 孙唯瀚
4 stars
History can be a very useful tool in understanding why we and those we must deal with think and react …
-
词与物: 人文知识的考古学 by Michel Foucault
4 stars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by 汪民安 (守望者·镜与灯)
本书是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对身体、空间等论题所做研究的成果结集,分为“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三个部分,共十九篇文章。第一部分的六篇文章论述“身体”在西方学术史中的地位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部分的六篇文章是作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身体的社会学,以及权力如何把个人的身体局限在空间之中,第三部分收录的七篇文章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各位大理论家德里达、罗兰•巴特、乔治•巴塔耶、福柯等的精彩评论,以及对后现代性理论的发展线索的整理回顾。
汪民安教授以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视角,考察个人身体、社会生活和现代政治的关联性,洞察细微,挖掘深入,表达精辟,会让读者对身体、对各类空间、对后现代哲学及其研究方法有更多的理解与启发。
-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by 沼野充義, 王凤, 石俊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1)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1》是“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系列的第一册,该书是由东京大学文学教授、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沼野充义的世界文学课讲义。内容为作者沼野充义与23位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文学对谈构成。该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读本。
本册内容收入了美国当代作家利比·英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伯特·坎贝尔、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饭野有幸、日本俄罗斯文学研究第一人龟山郁夫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的变异以及日本文学本质特点展开,触及了夏目漱石创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树作品西化和回归日本、日本诗歌的本质意义、俄国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等,此外还对日本文学如何步入当代化等问题给予了解答。
-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料选 by 吴秀明 (中国语言文学作品选与文献史料选系列教程)
作为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基础平台课程配套的选本,迄今为止只有作品选而无将作品与文献史料合在一起的选本。本教材是一种全新的选本,它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最新理念,这种严谨扎实、重视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学生培养方式也将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培养的方向,具有引导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料选》分上下两卷,一本为现代文学卷,一本为当代文学卷。每卷分“作品选”与“文献史料选”两大部分。主要精选现当代文学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重要文献史料(重点是社团流派、文学生产体制、组织体制、文学批评及报刊杂志等),作品与文献史料的比例,各占2/3、1/3左右。
-
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 by 郭勇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
《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以“比较文学发生学”理论和“原典实证”为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中岛敦文学思想的实质及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成过程,提示了现代日本精神史的一个侧面。《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首先从中岛敦的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出发,再现了中岛敦的精神历程及其怀疑主义思想的萌芽。作者还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详细阐释了中岛敦文学与帕斯卡尔及庄子哲学的关系,凸显出了中岛敦文学中怀疑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最后在日本对南洋进行血腥统治的历史语境中,以翔实的材料进一步地论证了中岛敦的怀疑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历程,并指出中岛孰文学对于战后文学的先驱意义。
-
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这一传统并非古老的哲学与诗之争的简单重复:浪漫哲学反驳启蒙理性哲学、捍卫所谓“真正的”哲学——哲学变成了诗。作者通过对浪漫哲学思想源流的考察,分析西方传统中,特别是德国浪漫哲学的产生、发展及演进,并细腻构勒了浪漫哲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哲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化哲学。他从汉语思想的传统及其现代性问题出发进入这一问题,认为中国审美思想的内在亲和性不仅与德国浪漫哲学思想,而且与整个欧洲的审美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本书以思想叙事论述的手法,用睿智的言说,简约的笔触,详实讨论了关涉浪漫哲学的人和事、诗和哲学、精神和生存等一系列独特的视域,表现出作者扎实的学理功底和鲜明的问题意识,时隔20年,读来依旧深刻敏锐。